黄先生: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 (0752)2509367 直线
陈小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 (0752)2509105 直线
范小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 (0752)2509050 直线
  黄小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 (0752)2509010 直线
  刘小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 (0752)2509280 直线
  李先生: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QQ (0752)2509210 直线
惠州颐讯微信公众号
惠州颐讯微信公众号
养老管理软件试用
郊区大型养老机构将成“非主流”

日期:2016-09-26 来源:北京商报

-----------------------------------------------------------------------------------------------------------

1.jpg

全国养老产业政策开始全面向社区、居家、小型养老机构倾斜。昨日,记者在中国养老医疗产业投融资论坛上从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处获悉,目前,我国多地都存在养老需求供需错位的情况,比如北京就出现了八成养老床位在五环外,但八成需求集中在五环内的现象。为解决这类问题,养老服务产业急需进行结构调整。吴玉韶透露,未来在我国,郊区化、大型化养老机构已不再是主流鼓励建设方向,小型化、社区化的养老机构将取而代之成为政府力推的类型。业内表示,由此可见,从北京等个别城市到全国,我国养老产业结构调整已全面启幕。

养老产业结构调整启动

虽然养老服务业是近两年我国才开始重点推进的新兴产业,然而,在吴玉韶眼中,这一产业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因此,吴玉韶提出了政府支持将更向小型化、社区化养老机构倾斜,而不再主推郊区化、大型化养老机构的新方向。

其实,在养老政策、产业发展均“先行一步”的北京,早在去年就尝试着提出了这一思路。去年8月,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在参与访谈时曾明确表示,北京将不再建设大型的养老机构、社区,当时,这一表态着实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其中企业、社会投资方的质疑声尤其强烈。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曾粗略的将养老机构根据床位数划定了集中规模标准:100张床位以下的养老机构为小型机构;100-500张床位的为中型机构;500张床位以上的基本就可以算做大型养老机构。而去年李万钧所提北京将不再建设大型养老机构,就指的是5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取而代之的,北京未来鼓励建设的养老机构将以50-100张床位规模的为主流。”上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有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之所以不少经营者仍然希望在各地新建几百张甚至超1000张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是因为他们对于大多仍处初步发展阶段的养老市场有着较充足的信心,一方面希望能借此化解一部分房地产库存,一方面也需要尽早在养老市场中“圈地占坑”。

“然而,本次全国老龄办站在国家的角度明确未来养老机构扶持的新方向,表明这一产业调整思路势必要在全国的范围内推行,从近期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文件也不难看出,其实这种调整已经悄然开始进行了,虽然此前各地都曾走过一段时间的弯路,但根据我国确定的9064、9073原则,社区、居家养老肯定还是今后一段时间补贴等政策倾斜比例最重的领域。”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院缪青称。此前在调研中他也发现,不仅一线城市已经不再适合新建大量大型养老机构,就连大多数二三线城市也不适宜进行这类投资,比如威海此前就有一个受政府大力支持的2000张床位的养老公寓项目,建成后入住人数仅有70人。

改革背后的供需错位

“其实,真正推动政府下决心扭转养老产业发展方向的还是目前不少城市普遍存在的供需错位问题。”缪青表示。而昨日,吴玉韶也直言,就连北京也存在八成需求集中在五环内,八成养老床位却分布在五环外的情况。

去年,多个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北京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中曾披露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各区之间养老机构入住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距离市中心相对较远的怀柔、延庆、门头沟、顺义区入住率都低于30%,而怀柔更是达到了全市最低的16.06%。

即使连人们传统观念中因价格低廉常年都在排队,但仍有大量老年人住不上的公办机构都存在明显的供需不对接的情况。此前市民政局处向记者提供的《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运营体制改革情况普查报告(摘要)》中显示,从普查情况看,目前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实共有床位28504张,200张以下的中小型机构占比超80%,共收住人员12488人,其中,核心功能区有公办养老机构床位1392张,占4.9%;城市功能拓展区7840张,占27.5%;城市发展新区11908张,占41.8%;生态涵养发展区7364张,占25.8%。然而,从入住情况来看,需求分布却与床位分配呈现明显倒挂。数据显示,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从城区向郊区逐渐递减,核心区为95%、拓展区为80.7%、发展区为41.6%、涵养区为33.9%。城六区拥有全市66.2%的老年人口,却只占有全市32%的公办养老床位,远郊区老年人入住需求低且床位大量闲置。

北京市民政局福利处相关负责人具体就北京公办养老机构存在的入住率两极化情况分析称,由于市级养老设施专项规划未能在2010年如期出台,按照“9064”中4%的床位测算,截至2014年底,床位布局现状的科学性严重失衡,核心区、拓展区养老床位的缺口分别为21018张、20166张,同时生态涵养区却富余4222张,并最终形成了75%的老年人居住在五环内,2/3的养老床位建设在五环外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该福利处相关负责人还指出,北京基层公办养老机构床位空置普遍较多的原因主要包括管理层经营动力不足、专业服务供给不足等,“限于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财政统发工资,管理层对运营情况不太关注,而且从业人员数量少、待遇低、福利差、缺乏专业技能等情况较多,影响了入住率提升。”比如怀柔区的某养老院随时当地规模较大的一家养老机构,床位虽有226张只居住了30多位老人。

养老机构也需“因城施策”

为更有针对性的提供养老服务,同时也迫于土地等资源十分紧张等条件限制,北京较早的就提出了要主推居家、社区养老的思路,并在近年加速推进养老驿站等小型、社区化特点突出的养老机构,而这些新型的业态组合起来形成了业界专家口中的养老服务“北京模式”。几个月前,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还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今后,北京市将在社区养老领域引入连锁经营思路,尤其是未来分布广泛的社区养老驿站计划引入“酒店集团”的经营模式,而这一提法引发了不少养老企业的浓厚兴趣。据知情人士介绍,目前北京已有大型养老企业通过收购等途径“拿下”了二三十家驿站的经营资格,并初步建成了经营网络。

“其实‘北京模式’还是比较适合向全国推广的,包括本次吴玉韶以及此前多位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表态可以看出,我国也有将北京试水的居家养老模式在更多地区复制的意愿。”缪青具体分析称,北京的居家养老机构市场诞生于人口密度较高、老旧小区较多的背景下,以几张、十几张,最多几十张床位为主的养老驿站等小型养老机构可以作为平台对接多种资源,辐射多个小区,存在类似情况的一二线城市都可以借鉴、参考。

不过,缪青也表示,各地不能将北京的发展模式简单照搬,而是需要像楼市调控一样根据自身情况“因城施策”。缪青在调研中发现,包头等我国中西部地广人稀的城市,社区分布相对分散,土地资源没那么紧张,不用采取“见缝插针”的建设原则,因此,当地在新建居住区时附带功能较齐全,床位稍多一点的中小型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也是可以的。“当然,如果有比北京人口密度更高,在社区更难以建设小型养老机构的地区,利用有限的空间发展更多上门提供的替代服务,更充分利用老人家中的空间进行服务就更为必要了。”缪青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