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1-22 来源:北京晚报
-----------------------------------------------------------------------------------------------------------
20多名90后一线护理员大多是同学,看谁忙不过来就搭把手,女孩们把学校的感情延伸到了工作中。
90后的杨海欧毕业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个亲戚告诉他,去学护理专业吧。于是几年后,小杨就成了北京金融街街道养老公寓的一名护理员。
杨海欧的理想是救死扶伤,不过他现在的岗位面对的都是老人。养老院的职场总是伴随着频繁的人员流动,被录取到这所养老公寓的时候,杨海欧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将这里作为自己来北京发展的一个跳板。不过很快,杨海欧就改变了主意。
地处铜光胡同的西城金融街老年公寓去年年底开业。区别于绝大多数养老院“老阿姨”伺候老爷爷老奶奶的护理模式,这里从管理者到护理员一水儿年轻人,30岁的院长,20多岁的护理员使养老公寓看上去更像一个由祖孙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金融街老龄公寓有60余套房间、102张床位。此外,公寓还设置了文化活动中心、康复中心、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等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并非应付检查使用,每天公寓里的所有功能都满负荷运转。从院方的角度说,老人在此养老并不是仅仅解决吃喝拉撒的问题,而是要让有活动能力的老人鼓励他们参与各项活动,提高生活质量;行动不便也不要产生自卑心理,要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去参与生活。如果遇到老人突发疾病,在急救车到来之前,还要多抢出时间……这些要求,传统的“老阿姨”肯定难以应付,而实现这种高标准的养老护理,还就得小杨们这些“90后”。
“公寓主要的护理员基本上都是具有专业护理大专以上学历90后的年轻人。”其实养老公寓的院长李宁也是位80后。留学数年,李宁将自己在日本学习的经验搬到了养老公寓,除了设施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护理员的年轻化。
素质好,有知识,有体能,90后的养老护理员无疑具有先天优势。更重要的是,老人和年轻人在一起,他们之间能产生微妙的感情。年轻人会觉得自己从事的职业是一项具有爱心的敬老事业;而老年人能从年轻人身上重新获得朝气,不用喝口服液就能获得“年轻态”这样的效果。“在养老行业使用"隔辈儿亲"的人员搭配,是金融街养老公寓的亮点。”李宁如实说。
如今,杨海欧在养老公寓干得非常舒心,原先想去大医院当护士的念头也没了,究其原因,待遇好自然是其一,整个公寓的专业护理人员是以团队形式统一进驻。大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事业阵地,有了集体,有了归属感,自然也就不愿单飞。